全部

  • 全部
  • 內容
  • 期刊號
  • 時間
  • 欄目
  • 作者
當前位置:首頁 > 月刊

王浩銘:這片土地叫法蘭西——七月隨筆

主欄目:《香港文學》2022年11月號總第455期

子欄目:法華作協作品專輯

作者名:王浩銘

「一朝春夏改,隔夜鳥花遷」。轉眼間,六月悄然離開,進入七月,2022年過去了一半。學生放暑假了,一年一度的假期「大遷徙」開始了,同時國慶節也在這月裡,所以在法國這個月份的重要性堪比歲末節日。

法蘭西,若干年前,我們飄洋過海來到了這片土地。她是西歐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,也是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,常常被形容為「六邊形國土」,面積相當於中國的十七分之一。她的地貌多樣性豐富:瀕臨大洋,高山、平原、河流、湖泊等一應俱全,農業的發達也得益於其土地肥沃和氣候宜人。

法國人口約六千七百萬,相當於中國的二十二分之一。這片土地上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哲學家、文學家和科學家。上個世紀早期,汽車、飛機、電影的發展史裡都有法國人的身影。

作為文化大國,法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數量排在世界第四位。她是全世界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,每年衆多莘莘學子、藝術家、音樂家來這裡學習交流。

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,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、外交、軍事和經濟上都有一定影響力。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國,在戴高樂將軍的領導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,努力避免被他國影響,為此甚至一度退出北約組織。

在中國,新聞、報章、文學作品常常提到她。人們想像着米其林星級的法式大餐,找機會來法國觀光旅遊,盼望着一睹花都的浪漫;穿梭於大街小巷,徜徉於古堡雪山;憧憬着南法的碧海藍天、遊艇和沙灘……

近些年來法國越來越為人所知,被很多中國人如數家珍。這些要歸功於出國旅遊越來越方便,而且國際交流項目、留學生越來越多。人們對奢侈品的追求甚至催生了一個叫做「代購」的行業,也使中國人離法國奢侈品業越來越近。與巴黎春天百貨比肩的La Fayette百貨商店被雅俗共賞地音譯成「老佛爺百貨」。曾幾何時,加尼埃歌劇院廣場上停滿大客車,走出來成群結隊的華人旅行團。時間用不了多久,購物的遊客大包小包滿載而歸,登車啓程。

大名鼎鼎的巴黎被譽為花都,她美得溫柔似水。就連那座叫艾菲爾的剛强挺拔的大鐵塔,與她經過一百三十三年的耳鬢廝磨,朝夕相處,也被她柔化成水。作為工業時代的代表、標新立異的藝術、花都的地標,自建成到1930年之前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。當你走到他的身側,會被他的高大挺拔所震撼。可是當你走到城市的其它角落,看到的則是他在大樓間掩映,在樹梢上婆娑,是那麽小巧婀娜。他的鋼鐵身軀經歷百年磨練,才能和法蘭西的首都、這花樣的城市珠聯璧合。

對外國人而言,法國的這種「美輪美奐」是深入人心的。法蘭西的浪漫成了世界授予法國的一種美好的「固定頭銜」。這種印象都寫在美酒、美食、奢侈品、文化遺產、旅遊勝地、自然風光裡面。「浪漫」一詞是對法國的典型正面觀感,甚至被放大了。當然,近來對她負面評價也是不絕於耳,諸如社會治安、城市衛生等,所謂瑕不掩瑜吧。或者說是中國人多年前對法國的熱切甚至盲目的期待,與親眼所見的現實狀態形成了太過鮮明的對照,所謂期盼越深,失望越大吧。

有人說在許多方面,中法兩國有很多相似處。首先,兩個民族都有光輝燦爛的歷史和自己特有的文化。中國上下五千年,對亞洲和世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。法國歷史稍短,但從封建社會至今,法國的影響也一直遍佈世界各個角落,從世界上法語國家的數量和分佈就可以看出。中華民族思想家、文學家、發明家輩出。法國也有盧梭、伏爾泰、雨果、羅丹、居里夫婦等衆多先賢。

中法兩國還有一個共同的,並值得世人稱道的成就,就是他們的烹飪藝術。中國餐飲講究「色香味」俱全;法國的則要味道好、有品相,美食還要配上美具,追求一個製美的過程,即味、品和諧之後還要再上升到一個可以頭頭是道講出來的文化層面。愛吃愛喝,會吃會喝,並有條件能吃能喝,這是雙方一個永遠也講不完的話題。

法國人愛吃喝,愛生活,愛藝術,很多人開朗隨意,反對循規蹈矩。常常自比成高盧雄鷄。高盧是古代一部分法國的舊稱。可是為甚麽「公鷄」呢?對他們而言,鷄早上起來,即便腳踩在鷄屎上,也絲毫沒有影響他高昂的情緒,依然仰首挺胸,引吭高歌。原來是說他們自己這種積極向上、樂觀豁達、不屈服、不向生活低頭的精神。

法國被中國人熟知的還有法國大革命,那年代人們充滿激昂,法國是世界革命的鼻祖,第一個敢把被神化的國王推上斷頭台。法國的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,影響了後面一百多年的世界共產主義運動。

1789年7月14日巴黎的革命人群攻佔了王權象徵的巴士底獄。曾經積極參與美國獨立運動的拉法耶特侯爵(Marquis de La Fayette)作為三級會議的自由派貴族議員,支持平民階級革命群衆爭取自由平等的權利。他效仿美國的《獨立宣言》,擬定了《人權和公民權宣言》,並於1789年8月26日頒佈。這是人類歷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書,確立了法國共和國的價值觀:自由、平等、博愛,同時明確了每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。藍/白/紅三色的國旗中,紅色有革命的含義,白色代表國王的神聖地位,藍色代表巴黎市民、革命群衆。也有說三色分別代表共和國「自由、平等、博愛」的格言。這位侯爵在歷史長河中佔有一席之地,那家「老佛爺百貨」就是以他命名的。

法國的治國理念主要基於大革命中制定的《人權和公民權宣言》和1905年頒佈的「政教分離」法令。1958年10月4日,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及宗教自由。學校的教育是世俗化教育,即學校實行非宗教原則,不受任何宗教影響。尤其是在當下宗教信仰、社會矛盾突出的背景下,政府越來越多地强調「自由、平等、博愛」的普世價值觀,並多次重申學校教育世俗化的特性。

1790年的7月14日拉法耶特組織了慶祝攻佔巴士底獄首次紀念日。人們聚集到了戰神廣場,氣氛熱烈。其間國王路易十六也到場參與,那時這個地方還只是一片軍校的操練場,那舉世矚目的大鐵塔則在一百年之後才來此處安家。就這樣,每年的7月14日作為國慶節傳承至今。

國慶當日,政府會組織閱兵式,在香榭麗舍大街接受總統檢閱。各軍種甚至和一些有趣的動物一同受閱,比如駱駝騎兵隊、軍犬。聽市長母親林太太講,她大兒子樂帕特上校很多年裡都是牽着一隻公羊走完全場。來自五湖四海的海外軍團方陣總是作為壓軸。其原因,除了他們勇敢之外,還因為他們的軍歌節奏太慢,怕影響了其它方陣的行軍速度。

夜幕降臨,慶祝活動進行到一場如詩如畫的音樂晚會。國慶燄火總是作為尾聲亮點,把慶祝活動推向高潮,並宣告活動結束。美輪美奐的燄火,各種造型、繽紛的色彩從艾菲爾鐵塔上噴出,光影流動,映襯出百年鐵塔的婀娜多姿,伴隨着極具代表性的法國「香頌」迴響在夜空,真是令人難忘。此情、此景、此氤氳,讓人大呼痛快。太美,太浪漫的巴黎。


王浩銘 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。從熱愛法國的文化藝術,進而深造了法國語言文學;二十一世紀作為留學生、新移民定居法國。現今在法國大學兼職任教。法華作家協會副主席。